Tuesday, July 12, 2011

如此真實的馬來西亞

幾年前,從新加坡經第二關卡回國,車子進入柔佛境內時,眼前一片綠色森林,廣闊無際,讓人心曠神怡,跟新加坡的高密度開發產生了極大的對比。這種情況,相信有很多國人及外國遊客都會很直接的感受到。正當我思索兩個國家明顯的差異時,突然被眼前一掃而過的廣告牌子震愕住,那是泰國旅遊部在大馬境內投資的宣傳廣告,看板上寫:“您目前距離驚奇泰國(Amazing Thailand)還剩下約800公里”。

當下直接的反應是豈有此理,竟然不把馬來西亞的旅遊放在眼裡!然而,不稍片刻,便開始想起,確實有非常多的中港台旅遊團,雖然標榜泰馬新或新馬泰旅遊,然而實際上在馬來西亞逗留的時間,與其說是旅遊,不如說只是路過更為貼切。

曾經在台灣認識一位參加過類似旅行團的朋友,說起他對馬來西亞的印象,即從泰南在邊界換遊覽車進入大馬,接風塵僕僕到檳城,大概隨便參觀過一些景點,如極樂寺、龍山堂邱公司及海邊逗留一下之後,便直奔雲頂。在雲頂過一晚,隔天便出發到新加坡去,總共留在馬來西亞的時間,恐怕連36小時都不到,比國際巨星蜻蜓點水式的巡迴宣傳還要短。

大馬自從在1990年推廣旅遊大馬年開始,便吸引許多外國遊客前來,從最早期的歐美遊客,到後來以中港台遊客為主,人數不斷在上升,但對國內旅遊經濟又有多少幫助?如此速食的團體旅遊方式,事實上只是幫助了旅行社,養活了導遊、酒店及一些指定的餐館及土產店,至於更廣泛的人民,很難從旅遊業中得益。

在開始推廣旅遊業時,政府雄心勃勃,花了不少錢建設所謂的旅遊設施,例如沙亞南的農業公園、四季館、檳城的蝴蝶公園、馬六甲的迷你馬來西亞、武吉加里爾的休閒公園、大馬眼旋轉塔,名噪一時,然而如今又有多少還保存良好?有多少個還可能算是旅遊景點?這些花大錢建設的旅遊產品,只是提供一些娛樂設施給遊客,而國家只能夠從當中賺取一些入門費,連養活行政管理及表演人員都不足,而且這些被設計出來的旅遊配套,不能代表真正的文化特色,遊客來體驗之後,得到的只是膚淺且表面的印象。

至於想要更深入一層瞭解馬來西亞人文風土民情的遊客,經常會感到無所適從。眾所周知,在網路上很難找到馬來西亞深度旅遊的資訊,市面上可以買到深入介紹本土的書藉更是屈指可數。相較於泰國、印尼、越南、柬埔寨等國已開始提供豐富多元的知性旅遊體驗方式,大馬的旅遊業推廣還是停留在商業考量的玩樂旅遊階段。

旅遊部的手法只是講求包裝及行銷,且不怎麼在意內涵。多年來,許多旅遊宣傳政策及旅遊產品,正是反映這種心態。以大馬豐富多元的歷史背景看來,我們早已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基礎,只要有人去發掘,用攝影、文字書寫的方式表達,就可以達到吸引遊客的目的。然而,政府往往對現有的文化、人文景觀缺乏信心,同時也因發展利益導向,創造出許多華而不實的計劃。

以吉隆坡為例,眾所周知最能代表吉隆坡歷史的區域非茨廠街一帶莫屬;然而,在經過大刀闊斧改造,花大錢興建觀光街道及遮雨蓬,遊客慕名而來,看到的卻是許多外勞在兜售仿名牌貨及旅遊紀念品;感受到的,是變調走板的假吉隆坡歷史與文化。

蘊育馬六甲港口,創造了馬六甲王朝輝煌歷史、經歷葡萄牙、荷蘭、英國殖民歷史變遷的馬六甲河,也逃不過被改造為旅遊產品的命運。經過改造後的馬六甲河,完全失去其東西方貿易交流的港河特色,取而代之的是遊船河,以及兩旁的徒步走道。此外,見證古晉市發展與變遷,呈現當地人生活風貌的海唇街巴剎及百貨市場,也是被當局以發展河岸觀光旅遊之名,徹底剷除,變成一個單調無趣的觀光停車場。

這些改造工作,在在顯示政府對真實的歷史與文化缺乏信心,同時也不願意以真實的面貌展示給遊客。有朋友開玩笑說,如果馬六甲河以前有一個像曼谷一樣的水上市場,政府會在推廣旅遊業時,先把這些經營的攤販趕走,甚至將市場關閉,因為如此的市場,恐怕會讓遊客以為馬來西亞很落後。有趣的是,當看到曼谷的水上市場成為泰國重要景點之後,政府已經開始計劃,在馬六甲河的某個段落增加水上市場的活動。

在吉隆坡開車,如果細心觀察,不難發現市中心,尤其是雙峰塔、武吉敏登一帶的道路特別平順好走。然而,當車子拐進不遠的半山芭、蕉賴、舊街場、冼都一帶等,彷彿去到另一個國度,道路充滿坑洞,路上偶爾出現車子輾斃的老鼠屍體,衛生、冶安問題一籮筐。這種感覺上的落差,就有如當天從新加坡回到柔佛一樣,差距非常明顯。

最近幾個星期來,旅遊部因花費180萬令吉在社交網路上宣傳大馬旅遊,引起廣泛爭論,旅遊部長黃燕燕義正嚴詞的說,這些費用花在宣傳上面,吸引外國遊客前來一點都不貴,該部還打算進一步擴大宣傳投資。部長眼中非常值得又便宜的180萬令吉公關費,跟飽受生活費漲價之苦的平民百姓眼中的180萬令吉,顯然有如夢幻與現實那般鮮明與強烈。

(星洲日報/漫步五腳基‧張集強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